9游会保险学习培训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2-14
 9游会国寿组训之风雨彩虹路怀着空杯的心态和期待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第4期组训培训班。通过20余天的积极参与和全心投入,我在对寿险的知识、态度、技巧和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与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领导的关心,我就没有机会参加这样高水平、高规格、超强度、超极限的提升班。在此向领导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培训班的课

  9游会国寿组训之风雨彩虹路怀着空杯的心态和期待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第4期组训培训班。通过20余天的积极参与和全心投入,我在对寿险的知识、态度、技巧和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与领导的帮助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领导的关心,我就没有机会参加这样高水平、高规格、超强度、超极限的提升班。在此向领导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培训班的课程紧张而有序,培训班的氛围严肃而又活泼。回首难忘的日日夜夜,收获良多,感慨万千,现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态度决定一切,理念产生力量。第4期组训班有两条醒目的精神标语:一条是——寿险是人才的事业,人才是教育的事业,教育是培训的事业;另一条是——我为寿险而来,我为成功而来,我为理想而来。从培训班一开始我就把它们当作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心,把首先端正态度作为成功与收获的起步。米卢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只有从心里认同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使行动变自发为自觉,才能产生良好和积极的效果。培训班为期三周的课程也有效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一节课班主任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培训班过程中如何学习,想学到什么,学习后对自己有哪些期望?我觉得,首先要明确目标,树立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严格遵守纪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踏踏实实朝大目标走去。不仅要以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精神来听好每一堂课,同时也要学习讲师的授课技巧,互动的丰采,也要与各个地区的伙伴多沟通,多交流,从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营养和灵感,每位伙伴都是老师,每位伙伴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有着非常优秀的品格值得我去欣赏和学习。这样的机会,人生能有几回?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和努力呢?积极向上的态度是进步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总比别人多付出一点,总比别人多努力一些,总比别人多学习一分,离成功总会近些再近些。这是培训班给我的感受之一。二、养成良好习惯,体现组训风范。有意练功,无意成功。所谓成功,就是功到自然成。成功就是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所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成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辉煌,决不是偶然,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岁月的千锤百炼和人生的坎坎坷坷。专家统计,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少要经过37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而即形成的好习惯,可以陪伴其一生,一流组训的风范,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在培训班里有许多细节上的规定,比如椅子及时归位,上课手机不能携带,就餐不得喧哗,保持四周整洁卫生,着装整齐讲究,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严格履行请假手续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部队必然是一支习惯良好,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部队。培训班全封闭的学习和训练是紧张而又愉快的,大家都以追求竞争、追求卓越、追求挑战的全新精神来投入,整合旧知识,学习新技能是目标,同时,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培训班是个很好的提升机会和修正的基地,因为在这里有来自八闽大地的伙伴们的友情提示和无私帮助,也有各位讲师的严格监督和热忱关心。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无疑会使学习进步得快些再快些。在长达三周的课程里,我的纪律是满分,这与我努力培养良好习惯是分不开的。组训作为职场的一名管理者与辅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光辉与正面的形象,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行动来感召和影响伙伴,做语言和行动的双巨人,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流组训的风范的养成,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目标的设定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是奋斗的方向和期待达成的境界,但日常生活中细节小事就可以体现组训的修练功底,正所谓: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三、充实知识教育,提升专业技能国寿股份制改革,带给公司全新的机遇,同时也让我们面临更高的挑战。如何加强营销管理,如何迅速有效地拓展市场,如何健全和完善教育训练体系,如何提高营销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突破思维有所创新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课题。事实和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专业培训和规范教育,提升各级主管和一线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公司营销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业务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讲,充实营销知识教育,提升国寿专业技能是第4期组训班的核心要求,也是我参加本次培训班对自己的根本要求。培训班的课程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可以体会到是经过老师认真考虑,周到安排和精心设计的。第一周的课程是导入性和结构性的,主要包括组训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基本工作模式,寿险营销团队的经营运作,寿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国寿的双成企业文化,一流组训的风范等。第二周课程转入实践性和具体操作性,包含如何填写工作日志,如何进行活动管理,如何经营日志的批阅与指导,职场辅导要领,团队亚文化建设等。第三周课程有:如何安排行事历,如何进行业务推动,如何培养企划力,如何撰写企划案,如何进行沟通和激励,营业单位KPI指标分析,职场训练要素,2004版基本法,爱心激励会和经营总结会等。每一节课对我来说都是受益非浅的。其中:李俊勇讲师的KPI指标分析课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非常强的实用性。通过对营业单位各项经营成果的分析和解剖,形成系统化的指标和规范化的报表,使生硬和冰冷的数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用数字说话,用指标来纠正目标,用分析来查明问题,用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这些对原本粗放型经营的单位来讲,具有相当现实的指导意义。业务报表体系的建立,不仅要直观易懂,导向突出,同时尽量做到格式统一,防止工作量过大而影响业务报表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将可用资源优化配置,争取价值最大化。准确、科学、完整也是对业务报表的基本要求之一。系统设立业务报表并进行指标分析的终归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一名职场的组训,仅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不够的。只有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精准的判断,将发现的问题锁定下来,并运用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原因设计解决方案,只有这样的方案才能有的放矢。有关职场训练的7节课,重点是要提升组训人员的辅导和培训业务员的能力。通过辅导和培训,将组训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转移到业务伙伴的身上,并通过业务伙伴的展业,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达到业绩辉煌组织满堂的良好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呢?首先要营造温馨的氛围,鼓励全员参与,激发业务伙伴提升素质,卓越成长的欲望;其次,要以培养能力为出发点,一切课程的设置,专题的选材都必需顺从业务伙伴的需求出发,以创造绩效为归宿。做到需什么练什么,缺什么学什么。同时,要使伙伴们明白,训练是双向的交流,是互动的过程,不是传统的、简单的教与学的老模式。专业知识是组训施展水平的基础与出发点,只有把基础夯实,才能构筑起飞的平台。四、技巧必不可少,演练实战是宝市场如战场。要想赢得战争,光有勇气和胆识是不够的。保险营销正处于扬帆启航,期待变革的大好时期,同时,营销市场也将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组训作为一名保险教练,除了要让动运员掌握丰富的知识,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习惯以外,实用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而技巧的提升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演练,最后让市场来检验可行度。本次培训班虽然课程上已经结束了,但新的征程刚刚开始。我将以从培训班中学到的知识、态度、习惯、技巧等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实际工作中去,以持之恒的精神、认真严谨的作风,立志为中国人寿的光辉事业奋斗终身!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对学校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可以参与到职场的实战训练,能够提升职业能力。

  我国工学结合的研究已经起步,目前主要在宏观层面和工科专业如何实现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少许科研成果涉及到财经类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研究,但并不具体;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尚不深入、系统。

  近年来,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为保险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综观其发展,尚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普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作笔记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相对单一,强调对知识点的掌握。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缺乏实训环境,限制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忽略了将其与工作实际的结合,致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对实际工作较为茫然,用人单位还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岗前培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做”的环境,即实训环境。由于一方面企业没有接收高校学生实习的客观义务,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很多业务资料要对外保密,接收一些没有实践经验学生实习只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因此,保险公司主观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诸多因素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少有机会观摩或实操保险公司实际业务。基于保险专业实用性的特点,以及社会的新形势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应当走“做”中“学”的思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理解金融业深涩的理论知识,有助于将其融会贯通,也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所以,如何营造“做”的环境,是高职高专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2.1.1 懂专业、高素质的保险专业外勤人员相对较少 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有保险公司146家,保险营销员3297786人,实现保费收入达1.45万亿元,其中由保险营销员实现的保费收占比为32.29%①。可见,保险营销员为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营销员队伍数量的日渐众多,与之相生的问题也着实不少。当前保险机构外勤人员(即保险营销员)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大多数的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都偏好从事内勤工作,使得高素质的保险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相对短缺;二是现有的保险机构业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年龄结构来看,自二十岁上下到五六十岁左右不等;从学历层次来看,从小学没毕业到本科毕业都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保险机构的整体形象和业务发展。随着外资保险企业的进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保险公司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必然引起人才竞争加剧,保险专业人才短缺所形成的瓶颈效应越来越明显。

  由上述两个主要问题导致的两种现象也要引起注意。一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颇为显著。目前保险公司追逐保费收入之风加剧,因此把保费收入多少作为外勤人员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因而刚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还不及小学没毕业的下岗职工有人脉和竞争力,久而久之,保险专业学生就会逐渐离开外勤岗位,最糟糕的结果就是保险机构外勤中的保险专业人才越来越少,陷入恶性循环。

  二是“破窗效应”日渐显现。内勤人员在督导、培训外勤人员时,由于面对的是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的人员,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在专业知识普及方面下力气,而只会因材施教,就他们所面对的人际沟通问题做一些技巧性的培训。若一公司只重保费收入、不重专业素质的氛围一旦形成,这家公司的将来会是如何,可想而知。如果多家公司都是如此,那我国的保险市场将会如何,也不难想象了。

  2.1.2 保险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挖角”现象突出 新增保险机构和外资保险机构为了快见效益,都在争夺现有的从业人员。根据调查,由于高素质保险人才供需严重脱节,保险业正经历大规模的“挖角”行动。事实上,这种“挖角”行为只是一场“零和博弈”,即整个市场并没有因为“挖角”而增加保险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反而随着保险机构的增多,保险专业人才在相对减少。这不仅会恶化原本已经严重的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会对整个保险行业的长期发展酿成潜在的人才危机。

  2.2 保险公司人才招聘情况分析 保险公司内勤招聘,主要是看学历,不看专业的。保险专业的专科生和其他专业的本科生相比,保险公司大多更加偏爱后者。这就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处于了尴尬境地。

  保险公司外勤增员(即招聘),走过两个极端。一个是任人唯亲。前几年,保险公司增员扩张的时候,但凡有意愿加入保险行业的,都招聘进公司,然后付出大量培训成本,力争打造雄厚的外勤团队。但后来,保险公司逐渐发现,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心很浮,对外勤工作的困难估计不足,遇到拒绝和挫折,就非常容易脱落(即离职),导致保险公司大量的招聘成本、新人培训成本、激励成本得不到回报。因此保险公司在总结教训后,归结出一个外勤增员中不成文的潜规则:外勤增员拒收应届毕业生。此为第二个极端。

  综上,目前保险公司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内勤招聘学历本位;二是外勤增员应届毕业生一刀切的拒收。这使得高职高专保险专业毕业生求职无门。所以作为高职高专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之时,既要按照保险公司各岗位实际职业能力需要打造人才,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还要同保险公司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乃至合作,让保险公司认识到自己在人才招聘条件设置上的简单、粗放,从而改变其用人的思维定势。

  基于上述高职高专、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分析可见,保险公司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高职高专陷入育人不得法的窘境。为了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摆脱此种局面,高职高专应主要从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着手改变,基于不同课程的特点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以达到培养目标。下面就高职高专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可供学校、教师选择的工学结合实现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1 建设保险实训基地实现工学结合 探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的重点应放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锻炼各项工作技能的场所。保险实训基地可以实现学生近距离接触,乃至直接参与到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践当中,真正意义上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工与学的结合。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校外和校内保险实训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

  3.1.1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 建立校外保险实训基地可行性较强的方式是:校企合作成立冠名实训基地,将合作保险公司的支公司或营销服务部赋予接收学校保险专业校外实训的职能,使得在校学生得以实习员工身份顶岗承担保险公司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承担、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提升工作能力,培养工作责任感和职业素养。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有助于提升人际关系沟通、团队经营管理、保险营销原理与实务、保险业务分析及报告撰写等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在保险公司外勤实习和内勤实习创造条件。

  3.1.2 建立校内保险实训基地 校外保险实训基地是学生提升的平台,学校有必要自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来实现对学生常态化的人才培养。通过学校拨款兴建校内保险实训基地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要注重以下几方面。①规模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的动手能力的训练、按岗位、按工位设计。②仿真性,要模拟真实的保险公司环境,营造真实的公司氛围;要安装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模拟软件,能实现从投保单录入到保险理赔的全过程。③系统性,安排的实训项目要成体系,要满足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满足学生未来在不同公司、不同岗位的主观和客观的心理预期的要求。实训内容要全面,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工作技能。④超前性,教育的功能在于满足现实性需求,更在于满足潜在性需求。在思想观念、思维方法、操作技巧方面要适当超前于公司的现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被快速发展的保险行业所淘汰。

  3.2 通过“角色扮演法”实现工学结合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达标”式教学。“情境——达标”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训练需要,创设以模拟真实情况为主要特征的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此情境下的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从事指定活动,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融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这种工学结合实现形式适用于保险专业中具有较强实践性、应用性、情境性和技巧性的外勤业务岗的专业课程。在保险营销课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分饰保险营销员、客户角色,开展营销流程、营销话术、营销技巧的演练。在演练中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模拟推销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某一技巧,并进行强化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在保险业务处理课程中,要借助校内实训室来实现角色扮演。在模拟实训室中,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分饰录单员、核保员、保全员、理赔员等角色,其他学生扮演不同情况的客户。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锻炼着与人沟通、动手操作、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等能力,进而为学生后续在校外保险实训基地(保险公司)实训做准备。

  3.3 通过“职场培训模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内部培训有着显著特点,可以广泛带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此氛围基础上促进学员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保险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借鉴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的积极元素,引入“职场培训模式”。

  “职场培训模式”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就是以保险公司内部培训组织模式来组织校内课堂,在课堂上加入分组对抗机制、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团队协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职场培训模式”是对保险公司内部培训课堂组织形式的借鉴,是校内保险专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适用的课程广泛。

  3.4 通过“任务驱动法”实现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法”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制定任务书(如表1)并下发,由学生按照任务书中的要求,分组完成。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借助各种资料、资源,积极解决教学任务,类似于公司里的员工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在这种方式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快乐。该方式适用广泛,但凡可以提炼出教学任务的课程均可采用。

  3.5 通过“职场挂职法”实现工学结合 “职场挂职法”是在学生掌握现代金融保险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凭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深入到保险公司职场一线,置身实际岗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在公司设置专门的实习业务窗口,在公司业务人员的指导下,直接面对客户办理业务。学生在实际岗位从事业务活动过程中,熟悉业务流程,锻炼实际工作技能。“职场挂职法”基于其自身特点,主要适用于内勤业务岗的实操性课程。

  3.6 通过“学生助教方式”实现工学结合 保险公司招募外勤营销员后,要对其组织培训,帮助营销员通过保监会指定的资格考试,即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通过该资格考试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学生而言是相对容易的,而对于保险公司招募的业务员则是一道门槛。因为不能通过考试,就意味着不能展业,所以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

  “学生助教方式”就是指在学校和保险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后,学校可以推荐部分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到保险公司培训部门担任助教,配合保险公司讲师为培训对象解惑答疑。此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进而增进工作能力。

  3.7 通过“双证书建设”实现工学结合 “双证”(或多证),是指保险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对接的重要举措。“双证”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来说,多一种证书,多一种技能,就多一个就业的机会与可能。

  为此,学校要将职业认证纳入教学计划;建立保险职业资格鉴定站(所),为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创造条件;实现一书多证制,如“1+4”模式,即一个学历证书、一个计算机能力证书、一个外语能力证书、一个保险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一个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综合能力证书(参加社团活动能力、演讲能力、礼仪表现等),实现“综合素养+专门技能”的培养目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

  3.8 通过“校校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随着保险公司对核保、理赔岗位的招聘用人要求越发综合化,不仅要求应聘者有保险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医学、汽修等知识,而这样的知识要求无论对于高职高专保险专业的师资还是课程体系建设都是一个挑战。经调研多家交通类的高职高专、汽修学校和医学院得知,这类院校大多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即他们的学生虽具备汽修、医学等方面的专科知识,但在面对逐渐增多的保险公司招聘需求时,保险专业知识则是一个短板。

  考虑到在面临保险人才需求时和人才培养进程中保险专业高职高专和汽修学校、医学院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课题组提出“校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实现形式。“校校”分别指的是保险专业高职高专与汽修学校、医学院;二者合作可以选取“校级联合培养”的形式共同培养综合型的保险专业人才。即保险专业学生在有一定保险专业课程基础后,到合作院校学习汽修或医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合作院校间互相承认学分,在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本院校的毕业证和合作院校的学习结业证明,当然也可以更高要求学生既要拿到保险方面的资格证书,也要拿到相应的技工证等。

  “校校合作”工学结合实现形式培养出的学生兼具保险专业知识和汽修、医学等知识,也持有两个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或两个领域的资格证书。如此综合知识背景的保险专业学生,将会在保险人才市场和后续的职业生涯中赢得主动。

  [1]施卓晨.关于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职业教育研究,2009,(01).

  [2]马海港.保险专业毕业生不愿入职保险业问题初探.教育研究,2008,(8).

  [3]唐树伶,张冬云.高等职业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研究.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4]吴磊,何洪涛.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与保险企业互动.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5]徐昆.高职高专金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与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06,(6).

  [6]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6).

  2012年,国务院安委会下发了安委[2012]10号文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企业是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的责任主体”,提出了各类从业人员的最低安全培训要求,最终确定了安全培训的总体工作目标。

  那么企业如何能够实现培训的系统性、时效性、全面性?特别是人数众多的大型国企、央企和私营企业,如何能够做到培训人员和知识的全覆盖?这就给培训的策划、准备和实施提出了新的问题。做为从事数年企业培训的管理者和实施者,总结以往培训组织、管理、策划、实施、评估和反馈的经验,笔者总结出只有“以行业为特点、以岗位为基准、以能力为模型、以安全为范畴”建立“企业全员安全培训”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安全培训的针对性,以符合国家对企业安全培训的要求,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安全工作管理重点在现场,安全事故的出现主要在现场,这一点已被广大企业和安全工作的管理者所共识。企业以往的培训教育工作,往往总是针对一线员工,培训的重点也总是基于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一些硬性取证培训,对员工在安全方面的系统培训可以说是个空白。企业内部的安全培训往往是以班前会的工作宣贯和安全提示,班后会的工作总结来实现的,培训的效果不言而喻。这造成了员工的安全意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总是依赖于工作年限和事故发生的多少来积累,而企业中的“违章指挥”、“不健全的管理因素”的出现恰恰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系统的QHSE培训的结果。许多管理者的头脑中总是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作业者不出现不安全行为,企业就不会出现事故。长此以往,系统培训的缺乏会导致产生事故的管理根源无法消除,因此导致同样的企业、同样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发生同样的事故。“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这些理念都是国家通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中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基于此,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所树立的安全培训的理念就是: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培训是必经之路。

  一个企业可能有几百人,也可能有几千人甚至数万人,他们的岗位不同,接触的设备不同,工作的环境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企业如何梳理并建立安全培训课程,让不同岗位的员工得到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岗位素质需要,以实现培训预期的效果,如何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就成了安全培训解决方案的关键。

  1)企业负责人(公司、二、三级单位一把手、主管安全、生产、技术的副经理)

  4)生产管理人员(机关生产管理人员、现场项目经理、生产一线)现场安全监督(现场从事安全管理人员)

  企业安全的管理核心就是风险管理,因此员工的安全素质是以风险为核心建立其能力,并且每类人员都应该有不同的安全素质能力要求。比如企业负责人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一把手,一定要具有更高的安全领导力,安全文化的建设和推动能力,对法律法规和QHSE体系的充分掌握和理解能力,对企业发生重大事故的指挥、掌控和协调能力和对企业生产作业风险的了解。而现场作业人员则应该从作业的危害识别、控制措施、安全工作程序、基本应急能力、个人安全防护、行为安全准则等方面建立能力。

  对于每一门课程从法规标准要求、基本知识和定义、QHSE体系要求、国内外先进做法及经验、案例分析等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上至下、由内而外、由抽象到具体,将可能被挖掘到的知识、经验、做法等汇入知识库,以安全能力要求为基准,再从重要性方面进行分析,精简出在课时范围内能够让受培人易于接受、便于掌握的知识点做成课程大纲,进一步细化成教案和课程。对于培训知识做到:概念最新、标准最新、经验最新、案例最新。

  以《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课程为例,其课程目标是为了让学员了解化学危险品的种类与特性、熟悉化学危险品的包装与标识、掌握安全运输装卸作业与储存保管、认识劳动保护与消防、掌握对化学危险品危害与污染的控制及处置。其课程内容包含了:

  2.化学危险品分类及其特性(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品与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与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腐蚀品);

  3.化学危险品包装的国际通用标识(化学危险品内包装容器分类和应用、化学危险品外包装容器的一般要求、化学危险品钢桶包装的基本要求、化学危险品包装的国际通用标识);

  4.化学危险品安全搬运与储存保管(化学危险品储存场所的设置和建筑要求、化学危险品储存保管、)化学危险品运输装卸;

  5.化学危险品作业的劳动保护(化学危险品作业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化学危险品作业劳动保护措施);

  6.化学危险品渗漏、余残料处理与安全储存(案例分析化学危险品渗漏、余残料处理的常用方法、化学危险品的防火措施、灭火方法与灭火器的合理使用)。

  成人培训和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其目的性极强,而且许多人在接受系统的现代安全培训前已经有很多的生活和工作的经验,这一点对于培训的效果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经验和观念已经成为习惯,会阻碍学习行动和知识输入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想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很难,特别是在错误的经验中工作了许多年的老员工,他们对于现代安全理念、知识、要求、做法会有强烈的抵触思想;再有,对于刚刚入职的年轻人而言,由于缺乏认知,缺乏实践,缺乏思考,对其培训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

  员工的年龄、学历、职务差异较大,往往都具有较独立的个性,喜欢自己固有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对培训的期望一部分人以解决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为核心,另一部分的员工则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的被动性非常强。所以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区别对待不同的员工,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员工参与培训会增强培训的效果。

  员工参与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在培训中不断地联系工作实际和未来情景,强调培训中所学东西一定会有利于员工,同时不断强化培训的目标。例如:在“行为安全”培训中,应该强调安全其实就是为自己赢得效益,因为作为员工,若没有事故就没有伤害,就没经济损失,这其实是一种隐性收入;在安全培训课堂中强调工作中树立安全意识,会提高员工的人身安全保障。

  成人的心理都已基本成熟,自主意识和实用意识较强,他们希望学习自己不懂的和知之甚少的东西,不愿培训者重复他们已经知道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巧妙的置疑设难,引导员工溯本求源,探索知识的应用价值。

  培训的目标应与每个人的具体的工作相联系,使接受培训的人员感到目标来自工作,又高于工作,能够促使自己的发展。

  培训应采取提问、分组讨论、示范操作、参与讲授、体验性操练、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学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训课堂尽可能地以小组活动形式开展培训学习竞赛活动,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按由易到难,由小组活动到个人活动的顺序安排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培训任务的顺序是否适当可以很容易地检验出来。员工如表现得富有安全感、热情高和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说明学习内容的难度较适合员工的水平。反之则应调整。对一些年龄较大或学习能力较低的员工,应允许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给他们安排出足以完成培训任务的时间,即在培训中考虑因人施教。

  开展强化活动,以巩固在职培训的效果。用多样化、有趣的方式重复事实、技能和态度,直到员工掌握。虽然员工可以通过实际工作和学习进行强化,但要使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富有成效,培训者就必须采取适当的强化手段来保证成人的学习,如果在培训后再安排精心设计的强化活动就能极大的加深记忆,促进发展。例如在安全技能培训中,应该利用实物教室资源让学员近距离感受现场,感受实物,学会动手来强化培训效果。

  注重员工的经验并和教与学的设计相结合。员工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常以个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活动,他们在进入某种培训环境时,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培训学习感受和体验,并将其与教育环境相联系起来。因此培训者在教学前,不仅应了解员工的知识、经验和需求,甚至可以让员工参与到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做好需求评价有助于提高培训效率。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应激发员工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促进其学习的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教学中学习材料要有意义,培训者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便于员工理解。由于成人是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的,如果培训者讲的东西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员工就很难和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在培训中学习材料也尽量选择与工作结合紧密的知识,学员才有兴趣学习。

  案例的选择真实而生动。成人有丰富的经历,其中有不少经历使他们对某些道理深信不疑。培训者使用的案例如果与他们的经历和背景相似,就会有助于成人学习。他们会拿这些有趣而引人注意的例子与其以前的经历相比较,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刻。

  成人是通过“做”来学习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成人培训而言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训的需求和培训所要达到的效果。而且实践也证明,凡是在培训期间完成了实际任务的人总是比只完成了虚拟任务的人收获大得多。所以训练内容越真实,训练效果就越好。

  结束语:现在的中国,安全事故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绝大多数人对安全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思维中的安全系统还没有建立,而更多的一线从业者实现安全往往还停留在经验、被监督等层面,系统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还没有广泛建立。“全员安全素质培训模式”无疑为快速有效树立从业者的安全意识、丰富安全知识和提高安全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训方式。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理论层次普遍已经提升至一个高度后,有针对性的再对员工进行查缺补漏和知识强化的培训,由问题的出现来定制培训课程和确定受培训人员,将会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国家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大背景下,在企业的大力推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安全工作中来,越来越多的兼职培训师会站在安全大讲堂上,将先进的安全理念、卓越的生产经验以及丰富的安全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真正懂得“安全是每一个人的事、培训是必经之路”!

  保险行业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迅猛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国际知名保险巨头纷纷涌入,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每家保险公司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保险人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培训及配套工作两个层面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保险人的培训是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不可缺少的活动,旨在为保险人创造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提高保险公司及其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业务绩效。

  保险人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培训是企业对员工管理的继续。这种管理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将企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战略、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介绍给员工,将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通过保险人培训,能够很快胜任岗位,提高工作效率。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保险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实现员工素质与保险企业经营战略的匹配。

  按照培训对象及培训的目标层级,目前保险行业的培训大体可划分为岗前培训,新人培训,职级晋升培训和专业化定向培训等几大类。具体如下:1.岗前培训。就是在上岗前的培训,主要学习保险基础知识(用以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了解公司历史及公司文化,并进行仪表形象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培训;2.新人培训。通常采用全脱产或半天培训、半天工作的方式,培训周期大体三至五天。通过新人培训,新人对公司及保险行业有一个大概面貌的了解,以强化进入保险行业从事销售业务的信心。同时,在岗前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介绍各项险种、保险条款的详细内容、投保规则,并接受相应的销售技巧培训,为日后真正拓展业务做好充分的准备。3.职级晋升培训。当各层级人达到了晋升标准后,由保险公司根据晋升职位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要晋升不同人进行培训,以使其在强化之前所学的个人展业技能基础上,了解及掌握例如团队管理等管理类技能;4.专业化定向培训。即针对涉及与保险营销相关的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如增员培训、会议经营培训、行销工具使用培训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总体上看,目前保险公司对人的培训还停留在以销售技巧为主初级水平阶段,尤其表现在专业化定向培训方面,关于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培训做得还远远不够。因此,目前绝大部分的人还只做普通的保险销售工作,而无法同时开展其它金融业务。具体而言,保险人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培训者常向保险人灌输一种观念:推销保险佣金率高的险种,有利于提高收入。新人培训时总是提到收入如何,主管晋升也是提到收入如何,总是在给每位新人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就是所谓的“美梦疗法”。每个人的工作只看重收入或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利益,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销售技巧和话术方面,而这样做的结果容易忽视了保险最根本的保障理念。这就难怪某些人会出现忽视客户利益,不择手段诱迫客户签单的现象。

  由于保险人的流失率很高,能够在这个行业长期留存的人很有限。为了保证保费收入增长,保险公司只能通过不断招收新人的方式来维持销售队伍规模。因而,有限的培训资源就只能更多的投入到初级培训上来。而对于那些相对资深的人,就难以获得长期的系统化培训。这就使得保险人培训呈现了侧重短期效益,难以开发长期销售潜力的特性。而真正好的人,首先应该体现的是其专业化水准,就如律师、注册会计师一样,而这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保险公司对其进行长期化的培训。因此塑造全新的专业保险人形象,这才是保险人的培训的最终目标。

  保险人培训工作做的成功与否,不是光靠培训工作本身就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人培训工作只是服务于保险公司营销目标的一个配套工作而已,而培训工作的效果却会受到很多培训之外因素的影响。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善保险公司人培训工作,既要从经营的指导思想上得以重视,更要从系统管理的层面配套完善。因此,对于改善保险人培训工作的建议也应从两个层面提出,即培训工作层面和配套工作层面:

  保险人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个统一规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培训重点。针对保险培训中存在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问题,个人认为应加强以下培训:

  (1)培养正确的保险行销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保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雪中送炭”。人在向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应从保障客户利益的角度出发,按照高额风险损失优先原则,根据客户的情况,首先推荐对其最具保障意义的险种,设计出最有利于客户的保险计划。

  (2)强化保全业务培训,树立客户服务理念。由于保全业务是寿险公司业务量最大的业务,而且每项业务都关系到被保险人的权益,因此,为客户提供良好、便捷的保全服务,不仅能有效减少客户的退保率,还能使客户加深对公司的信任感,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保险销售工作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险人要成为联系客户和保险公司的桥梁,及时地为客户解答相关疑问,做好相关资讯。

  (3)对保险人实行差异化等级化培训。保险人自身的学识及经历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如果实行同样标准的培训,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可以根据人的自身特点,实行 “分级”培训模式,设计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培训课程。初级培训针对刚入行的人,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保险基础知识、保险公司简介、仪表、话术培训等。对有一定保险基础知识的中级人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初级财务管理知识、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方法等。高级人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在保险业工作3年以上。通过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投资理财知识,能根据客户的特点设计最佳的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方案,提供相关领域的金融保险业务咨询服务。

  (4)重视培训的后续跟踪。从培训管理的角度讲,培训的后续跟踪作为几乎唯一的反馈控制的手段,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讲师要及时与学员及其主管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和反映的情况。通过各种方式,检查培训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培训方法,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要点进一步辅导学员,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保险销售工作。

  (5)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由于保险人培训具有培训内容杂、培训密度大、培训梯次多、培训节奏快、培训连续性强等特点。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扩大讲师团队规模,对于缩短保险人的培训时间、提升培训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将业务主管培养成兼职讲师,可有效保证人培训的质量,提升培训后的留存率。这对于降低培训成本,提升培训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加强保险监管,促进行业自律。人培训作为保险公司日常经营的重要工作,其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保险公司的营销工作。在保险业内有一种通行的观点——营销为王。因为营销工作的成功与否的不仅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能否获得充足、持续的保费收入,更涉及到保险公司的市场占领情况、客户群分布情况、承保风险的分散情况等一系列影响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因素。需要政府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管力度,以外力的方式迫使保险业整体规范经营。同时,保险业行业内的各种组织也需要切实发挥促进行业自律的作用,以使保险业在经营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改善整个保险业在民众心中的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保险公司上下切实地贯彻正确的保险销售观念,有效地降低保险销售的难度,保证保险人的留存,提升保险公司培训的投入产出比9游会。

  (2)优化保险人甄选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在销售过程中,对于保险条款应起到明确说明义务,尤其是关于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条款,如未尽到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具有法律效用,保险公司不能按照该条款免除赔偿责任。同时,保险人的行为即代表保险公司的行为。因此,保险人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保险知识、熟练的营销技巧,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心。提高保险人的入职门槛,优化保险人的甄选标准势在必行。

  (3)完善人的佣金制度。即使保险人接受了较好的培训,其保险销售的难度依然是很大的。按照保险业做的调查研究显示,在保险人拜访的十个人中,会有三个人成为准客户,在这三个准客户中,只有一位会成为客户。保险销售的成功概率大体也就百分之十。目前保险人的佣金制度设计上,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多签单多得佣金,少签单少得佣金,不签单几乎不得佣金”。因此,新的人在未转正前不仅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这也是人流失严重的一个原因。要建立适合新人留存的佣金政策对于降低培训成本,达成培训目的更为有利。

  (4)完善培训讲师的绩效考核机制。由于保险人的培训工作主要是由保险公司中负责培训的讲师完成的,因此,人培训的效果与培训讲师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人培训的特殊性,很难以量化的手段对培训讲师的工作效果进行客观、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由于目前对于培训讲师的考核指标,主要以短期的、易量化的指标为主,因此在实际培训中,会使得培训讲师片面追求短期指标、急功近利,对于人长期发展的问题难以顾及。因此,寻找出一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讲师绩效考核体制,是提升人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

  保险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如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是每家保险公司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保险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保险人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活动,最终是要讲求投入产出效益的。

  因此,通过有效的培训,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本存量,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高质量的保险培训来开发组织人力资源,探索保险培训的模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型员工队伍,培养优秀的保险专业人才。同时,完善与培训相关的环境建设与制度、机制设计,也是增强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保险行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由于保险专业实践性强,就要求高校保险专业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高校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建设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来提升保险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水平与质量。

  保险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学生要系统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实务技能,要成为能在各级各类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中介机构、社区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大、中、小企业从事风险分析与预测、保险业务管理等的专门人才。因此,建立一批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既是保险专业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更是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可以说,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校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一般是保险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多数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开展校企互动模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保险专业短缺人才,提高保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企互动、产学结合有利于对学生实行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训练,并可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

  1.校内保险专业实训室不能满足专业实训要求。目前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校内保险实训室,上机实务模拟一般在普通机房操作,缺乏保险实务环境氛围,学生难以体验到保险实务工作的气氛,并且往往由于教学软件更新不够及时,无法及时体现出保险实务的发展变化。总之,这种模式虽然也能为学生提供动手的平台,但与真实情景相距甚远,使学生的专业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2.短期校外实训课程落实不到位,实训效果差。多数院校保险专业都设有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短期校外实训环节。这种实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到职场身临其境的机会,使学生对业务流程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但由于学生实训时间太短,并不能给公司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效益,反而还会增加一些负担,这样保险公司的重视程度会大大降低,学生到企业后得不到公司的高度关注,实训效果大大降低。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不完备。首先是校企之间缺少专门的教学实践基地管理机构,仅靠与企业临时协调解决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长期目标。二是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不健全,没有针对保险专业学生实习的专门管理规定,基地教学实践只限于到保险公司参观、模拟业务流程、展业及理赔跟班等浅层次实践。三是缺乏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人员和相对固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生满意度不高。四是基地运行管理中的管理规范、实践运行记录、教学档案信息等不齐全。

  1.建立校内保险专业仿真实训室。严格按照保险公司的经营机制,建立校内保险专业仿线多万元建立保险实验室,以满足保险专业实验实训需要。保险实验室不仅有保险综合业务教学软件、财产保险实训教学软件、人身保险实训教学软件、社会保险实训教学软件等,还有仿真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对保险承保业务、理赔业务、再保险业务、公估业务等实践知识的学习。

  2.将专业考察、专业见习等短期实训课程落到实处。我校保险专业在第5学期设置了专业考察课程,在第6学期设置了专业见习课程。我校自2007年开始就和多家保险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因而学生有机会到相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短期实训学习。我校保险专业与中国人保寿险开平支公司、阳光寿险公司、富德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北京电销中心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了保险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求。保险专业短期实训课程,我校落实到实处,通过专业考察和专业见习,学生了解了保险行业及其营销运作状况,把所学的保险专业知识和营销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与分析思考能力。

  (1)成立保险专业实践实训工作小组。应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健全机构组织与人员配备。我校保险专业成立了实践实训工作小组,合理规划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对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作出长远规划,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确保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系统与稳步发展。

  (2)建立和范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我校保险专业学生实习,有专门的专业实习手册。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将实习内容、实习重点、收获与体会都记录下来。其次,实习学生返校后一周内完成专业调研论文。然后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评定。最后,学生的实习综合成绩由实习单位成绩(50%)、实习汇报成绩(40%)、调研论文成绩(10%)组成。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保险专业的教师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业务素质上看,都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从企事业单位引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即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在实践基地中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三是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的对口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以积累教学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

  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从业人员数量呈爆炸式增长,保险业务除了保险营销之外,还囊括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客户服务、理赔、勘察定损等相关保险业务。但是,目前多数高校保险专业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远远滞后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因而,为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紧扣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必须强化,校企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亦同时深入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服务于区域经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杨勇,周兵.保险专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94-95.

  [2]贾焱.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困境与出路[J].价值工程,2015,(11):169-171.

  [3]陈丽君.金融保险专业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73.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性向测验和专业知识考试测定个人潜能失效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除智力外,个人认知、特质等因素会促进个人工作表现突出。他倡导胜任力模型取代个人智力测验模型用于预测个人潜能。由McCla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模型是运用人行为方式定义,测试其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知识、技巧、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该模型借助分析不同层次岗位行为因子,确定员工具备能力要素和技术熟练程度9游会,判定员工工作胜任度。

  首先我们对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胜任力特征与社会来源进行分析。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含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长及其他执行董事,总公司管理层成员,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指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核保核赔师、总工程师与总精算师、律师与培训师以及公司杰出销售管理人等。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对整个保险企业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组织总目标,掌握公司发展经营大局并评价组织绩效人。在公司组织中制定公司战略,确定各部门任务,分配各部门资源,批准计划、预算和主要投资,考核工作绩效以保证公司顺利运作。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特征:(1)个人性格品赋;(2)个人认知力;(3)个人行动力;(4)个人交际能力;(5)思想力与领袖权威。高级人才胜任力是一项潜在资产,在适当工作环境条件中可产生高附加价。来源有:一是保险企业自我培养;二是将有潜质对象交高校培养;三是通过人才招聘,从别的企业挖角。

  笔者随机选取了佛山市保险企业1000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保险企业人才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9%。本次问卷调查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1000名工作人员。在77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人员有高层管理者10人,销售人员479人,管理与服务类人员290人。通过调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状况归纳如下:首先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培训模式。10.1%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公司没有专门培训部门和培训师;69.2%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只有兼职培训人员;20.70%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没有专职培训师。调查结果还显示96.2%的销售人员接受过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59%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高级人才培训,只有18%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公司组织专业培训。其次是人才培训系统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程序和方式单调。而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程序上有诸多缺陷。67.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进行培训前未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49%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培训简单化、流程化,难以达到目标;60.3%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结果对自己之后工作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28%的高级人才表示培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和帮助;只有7%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高级人才所接受培训模式以演示类型为主,传递类型中师带徒、自我学习比较常见,团队建设类型较少。再次是培训内容较单调。保险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对职业规划与职业态度培训、思维与价值观培训和心理素质与智力培训重视较少。55.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或者考察;36%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显示培训有效性,而只有8.6%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在培训后有良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我们认为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特征在全国范围的保险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普遍存在,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制度不全,模式使用不当等。为提高中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水平和培训能力,建议应用流行的人力资源员工胜任力模型及其方法。

  认识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的作用与功能。西方国家早期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理论不仅强调高级人才教育培训重要性,更重视客观条件下高级人才培训模式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知识、才能和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比物化资本和劳动增加所起作用要大得多。提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案方向,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类,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含义。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驱动人才做出绩效个人素质,是人才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素质集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一种技术。目前该模型指,首先针对企业职位表现优异人群组合起来的数字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具体工作任务人群所需知识、技能和特征组合指数。其次,胜任力模型是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在工作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差异特征的指数排列组合。最后是多组指数体系,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工作主要能力特征。Boyatzis,1995构建洋葱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大胜任力模型。RichardBoyatzis提出“素质洋葱模型”,该模型通过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和被观察和衡量特点。

  “洋葱模型”是指把胜任力素质结构看成洋葱一样,由内到外层层包裹,中间的核心是动机,然后依次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喻义内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员行为与表现起关键作用。处于外层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趋向于内层素质,则难以评价和训练。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与内容。胜任力模型设计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能真实有效反映高级人才关键特征。第二是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指标应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便于量化。第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应加重指标数字化与标准化。第四点是易操作原则。由于高级人才工作职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公司发展阶段战略、岗位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来制定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构建原理。首先要明确培训原则。可按照以下“三全” (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设计公司培训方式:第一,全员是指保险企业内所有高级人才都应有参加培训机会。要根据高级人才岗位制定与之相匹配培训计划。第二,全程是指高级人才自踏入保险企业后培训就应贯穿其职业生涯。在适应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相应培训来协助人才企业内职业发展。第三,全方位培训不仅是工作技能培养,还包括素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高级人才胜任力培训还要考虑高级人才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在各个职业阶段的工作情感需求。其次要按激励原则将人员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鼓励。再次要以特殊性原则安排。特殊性原则即要求高级人才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员具有针对性。第一步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特殊性和人才能力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方式方法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测定企业成员能力量和结构。第二步通过科学测定,对企业内具有不同能力的高级人才给以不同的待遇,能力高、结构合理的,给予其高待遇。第三步是关注能力实现。高级人才能力分为潜能力和现实能力。个人潜能力与职位的适应又分为:高度适应;低度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后两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根据高级人才的个人潜能力适时变动其岗位。

  构建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实施与转化、培训效果评价。这四个模块在基于职位分析构建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从2003年起,中国保险业“全员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高级人才培训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培训需求分析缺位是症结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高级人才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其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步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要树立培训“胜任特质本位观”,以改善人特质和具备能力目标。培训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保险企业不同职位群胜任力模型。确定职位胜任力模型是人才培训的有效关键。我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常具备较强主观性,其往往作为一种被动行为或补救措施出现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数据参数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第二步利用调整后胜任力模型,评估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个体素质和胜任力现状寻找差距。第三步根据现有胜任特质与理想胜任特质之间的差距值,确立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与计划。第四步确定培训设计与开发方式。再次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参训者反应与意见。其次,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情况弹性处理。最后,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包括挑选培训师,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选定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一系列步骤。第一步选定培训师。培训师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第二步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通常教材来源包括公开出版教材、内部自编教材、培训公司开发教材和培训师编写案例。教学大纲是根据培训计划,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特别是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步置。第三步落实好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最后培训效果评价。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能力提升度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培训者及培训工作功效检验。人才培训成效评估结果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决策者参考。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9游会,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虽然我国政府和高职院校都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但国家至今未出台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法律法规。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与企业的合作多是校企之间签署没有多少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形式也限于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提供咨询建议,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

  高职院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而保险企业追求的是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仅是单纯地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而作为实习基地的保险企业往往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重视,不愿意花力量和经费去培养在校的保险实务专业学生,合作的动机偏差使得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但是高职院校和保险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如运行机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等。校企双方是基于各自利益而寻求合作,合作的深度、协议的规范性、发展的长效性均须双方在不断寻求利益平衡中得以实施。由于利益取向的差异和短期行为的存在,校企双方难以自觉地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具有良性循环的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保险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执行教学计划时需要有弹性学制、学分制作为配套。但我国还没有实行真正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使得我们常常难以兼顾学校对教学计划执行的限定性和企业培训、招聘的灵活性,限制了企业对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时动态调整的需求。没有真正达到“双赢”的目的。

  深入保险企业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可以与保险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使顶岗实习计划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相一致,缓解企业生产繁忙季时人力资源的紧张局面,对企业生产形成促进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高职院校利用学校技术和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是实现校企长效合作的又一途径。如果高职院校保险实务专业教师多来自保险行业、保险企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践技能,可以利用学校教师和教学设备资源为保险企业进行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为保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保险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在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过程中,一是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委员会,委员可由保监会负责人、保险行业高管和高职院校代表等组成,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二是建立激励制度。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保险企业和高校给予政策支持和奖励,进一步鼓励他们开展产学研结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做出更大成绩,特别是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三是学生校外实习机制。学生实习期间,保险企业与高职院校双方有义务对学生实习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没有按规定实施的,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还要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我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统一部署,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迅速召开动员大会,制定实施方案及学习调研阶段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学习实践活动各项制度,领导带头表率,党员职工积极参与,认真组织学习,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开展讨论,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设立劳动保障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栏,还在**劳动保障网上设立学习实践活动网上专栏,营造全局党员干部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氛围。

  组织开展“走百镇访千家、劳动保障万里行”活动,学习实践“同时行”。从全局系统抽调精干人员分6个小组,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全市101个乡镇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走访千户农民家庭,按照就业、培训、保障、维权4大版块开展“万里行”活动,将就业岗位、职业培训信息和社会保险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对有需求的返乡创业农民进行“一对一,手拉手”帮扶,引导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实地调研乡镇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征询对统筹城乡劳动保障工作意见,指导强化乡镇就业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规范建设,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调研,努力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培训、保障、维权政策服务体系,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截止目前,收集各类意见建议近千条。

  紧密联系劳动保障工作实际和当前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市就业形势的影响,组织实施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